熱門文章
分眾的世界需要市場區隔?也許我們更該做的是……
發表時間:2025-05-12 點閱:474
重要的客群最終只有兩種:你的核心顧客與你的成長目標、跟你買東西的人與不跟你買東西的人(至少目前還沒買)。
不過,大多數的行銷人員永遠不會同意這點,他們認為應該要盡量細分受眾才對。這樣的市場區隔是今日最熱門的研究和行銷技巧,也是過去的遺跡。即便鮮有證據顯示,分得愈細愈有效,顧問與研究公司仍然年復一年,向企業推銷這種一份要價數十萬美元的報告。
向帶有不同特徵的客群打不同的廣告,不會有幫助。當你試著讓事業成長,盡量爭取受眾,不管是「愛編織的女性」或「愛跑步的男性」,此時建立大量的顧客輪廓(profile)不會提供有用的洞見。此外,如果你仍然把受眾愈分愈細,你的資源將永遠不足以一一分開行銷。就連最大型的《Fortune》百大企業,資源也沒多到能向多個目標受眾個別行銷,頂多瞄準兩個。
市場區隔背後的理論是在這個逐漸分眾的世界,人們極度分化,同樣的訊息不適用於多種受眾。然而,如果從直覺的角度思考,情況就不一樣了。人們在內隱層面的相似度遠比想像中高。他們的品牌記憶,以及他們對於家庭和未來的幻想,其實高度相似。換句話說,最強大的概念是共通的。
你的訊息也一樣,健康有力的品牌是不分邊界的,帶有各種人口群組都共通的聯想,也因此如果你出現區分受眾的欲望,或是想要過度分散媒體支出,那就要小心了。當你過度區分目標受眾,每一種受眾都有專屬的訊息,你的品牌將逐漸分崩離析。當你的品牌在不同人心中具有不同的意義,那就不再是一個品牌。此外,你將在過程中燒掉大量的金錢。
顯著性最高的品牌會在每一個人的腦中,帶出相似的主題與聯想──新舊顧客都一樣。因此,你該問的問題不是「顧客之間有哪些地方不同」,而是該問:「我們顧客的相似處是什麼?」在某些情況下,的確該替受眾打造專屬的訊息,但更有效率也更簡單的做法,通常是集中有限的資源,盡量透過各種管道,把共通的訊息傳給愈多人愈好。
即便是人們眼中截然不同的兩群人,也會有共通的強大訊息。舉例來說,從軍事支出到社會議題,民主黨與共和黨對於每一件事的看法,表面上完全對立,至少民調是那麼說的。然而,某美國藍州做過一項值得留意的研究。如果在選舉名單上候選人的名字旁邊,放上一個「R」字(Republican,共和黨),那名候選人會自動陷入-5至-20個百分點(視選區而定)的劣勢;然而,如果在相同名字旁放上「D」(Democratic,民主黨),而且選舉訴求完全一樣,情況將會倒過來:候選人獲得5至20個百分點的優勢。換句話說,其實有些訊息人人都同意──只不過你得帶來正確的聯想,才能讓雙方陣營都接受。
如果要出現最大的成長,品牌需要集中火力,試著贏得成長目標客群,而不是製造分裂的受眾與訊息。事實上,你用來提升品牌、獲得成長目標顧客的訊息,八成也有助於留住既有使用者。然而,如果你採行區隔法,那麼你將無法專心做實際該做的事:提高家庭滲透率。你將忙著與五花八門的受眾對話,一週七天、一天二十四小時,並把他們分成愈來愈小的區塊,永無止境;你會錯失真正的大魚,既無法贏得成長目標客群的心,又無法保住既有的顧客。畢竟,如果要盡量成長、擴大品牌,帶進新客又保住熟客才是最快、最有效的方法。
每年有多達75%的行銷長說,他們打算把既有的產品,賣給既有的顧客。許多領導者對於獲取新顧客,或是搶走對手的用戶,顯然心存畏懼,認定困難重重,甚至根本不可能。他們因此死守原本的賽道,永不偏離,只專注於核心顧客,努力用許多誘因留住他們。
然而,這麼做等同緣木求魚。個中道理如同漏桶情境所說的,顧客總會隨著時間流失,如果沒補充活水,等你注意到的時候,桶子早已空空如也。成長必須來自某處,如果要讓桶子維持在滿水的狀態,唯一的辦法是把大部份的行銷資源,投入爭取新顧客,而不是用在留下既有的顧客。
若要有效搶到成長目標顧客,你必須移除他們的心理障礙、滿足他們的選擇驅動力──雖然他們的心理障礙與動力,有可能不同於既有的顧客。然而,如果你不這麼做,另一條路必然會竹籃打水一場空:繼續試著依據既有顧客的輪廓,找到更多顧客,但這樣的顧客永遠不夠多。同樣投入一筆錢,你會想要賭在人數最多的潛在客群,因為報酬率會最高。
►►本文摘自:《大腦喜歡這樣行銷》